经典案例

中超赛事收入结构;中超联赛盈利

2025-07-03 1

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在2024赛季迎来三十周年里程碑,据官方披露,该赛季总收入预计突破5亿元,较2023年触底反弹,终结了连续多年的下滑趋势。这一数字背后,映射出中国职业足球从“金元时代”15亿巅峰的坍塌与艰难复苏。联赛收入结构以商业赞助媒体版权比赛日收入与政府补贴为支柱,但其盈利模式长期受行政干预俱乐部造血不足及资本泡沫破裂的制约,形成“联赛增收俱乐部亏损”的悖论。深入剖析这一矛盾体系,对破解中国足球可持续发展困局具有关键意义。

收入结构特征与演变

商业赞助仍是核心引擎。2024年华润怡宝以约1亿元冠名费成为中超主赞助商,延续了“中国平安”时代年均2亿的冠名传统,占联赛总收入约20%。此类合作多依赖国企或行业巨头对品牌曝光的诉求,但受反腐风暴与足球负面形象拖累,企业合作意愿波动剧烈。历史上烟草广告禁令导致联赛“裸奔”,以及近年私企赞助撤离趋势,凸显商业合作的脆弱性。

中超赛事收入结构;中超联赛盈利

媒体版权经历估值过山车。当前中国移动咪咕作为独家新媒体平台,虽未公开具体金额,但版权收入占比预计回升至30%左右。这与2016年“5年80亿”的狂热形成尖锐对比——彼时体奥动力天价合约曾使版权收入占比超60%,但因资本退潮迅速缩水至“10年80亿”。暴露出国内体育消费市场尚未成熟支撑高额版权费的现实。

比赛日收入与衍生品开发滞后。尽管陕西联合等部分俱乐部通过球迷文化实现单赛季3398万元收入(含门票及周边),但中超整体在此领域占比不足10%。反观欧洲顶级联赛,比赛日收入常占25%以上,中超俱乐部在球场运营会员体系及IP衍生品上的探索仍处初级阶段。

政府补贴的隐性支撑。足球俱乐部作为“特殊公共产品”,长期依赖地方政府土地税收优惠政策及直接财政输血。国家体育总局2024年仅“国家队训练津贴”单项预算即达8143万元,地方层面如北京市冬季运动中心财政拨款占比超97%。这种模式虽缓解短期生存压力,却削弱了市场竞争力构建。

*表:中超联赛主要收入结构变化对比*

| 收入类别 | 金元时代峰值(2016) | 2023低谷期 | 2024预期 |

|--||-|--|

| 商业赞助 | 40%(6亿元) | 35%↓ | 40%(2亿元) |

| 媒体版权 | 60%(9亿元) | 25%↓ | 30%(1.5亿元)|

| 比赛日及衍生品 | <5% | 15%↑ | 20%(1亿元) |

| 政府补贴 | 隐性难以统计 | 25%↑ | 10%(0.5亿元)|

俱乐部盈利瓶颈剖析

成本结构严重失衡。中超控股财报显示,2024年净利润暴跌108.5%至-2140万元,电缆主业收入下滑8.4%,但销售与管理费用逆势增长13.85%及13.99%。映射到足球领域,球员薪资在“金元时代”常占俱乐部总支出的70%-80%,远超国际通行的55%警戒线。即便近年限薪令推行,历史合同与青训投入不足导致的转会泡沫仍在侵蚀利润。

造血能力分化加剧。中超控股尝试以额定电压110kV超高压电缆等研发项目推动技术转型,但足球俱乐部缺乏类似的产品迭代能力。陕西联合虽获3398万收入,资金缺口仍达2585万;而低级别联赛球队更面临“零转播分成”困境。这揭示了中国足球产业基础薄弱:球迷消费习惯未成体系,社区文化缺失使会员制周边销售等模式难以落地。

中外对比与体制症结

治理结构缺陷制约商业开发。中国足协持有中超公司36%股权,对重大事项拥有否决权,导致联赛运营长期以行政目标为先。学者靳厚忠指出,足协“纵向约束”使俱乐部沦为政策接受者而非决策参与者,抑制了商业创新活力。反观英超联盟由俱乐部集体控股,转播收入的50%均分25%按名次分配25%基于转播场次,形成竞争与公平的平衡。

青训体系薄弱推高运营成本。德国足球每年通过青训输送创造数亿欧元转会收益,而中超俱乐部近十年青训投入占比不足总支出的5%。这迫使球队高价引进外援,形成“高投入-低回报”循环。正如《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所强调的,青训不仅是人才工程,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

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

盈利突破路径探索

构建多元收入生态。短期需扩大衍生品与数字资产价值:开发虚拟球星卡赛事NFT等数字产品,借鉴NBA Top Shot模式;中期完善分级媒体版权销售,允许俱乐部自主运营区域转播;长期建立会员积分体系,衔接本地消费场景,将观赛权益扩展至餐饮旅游等衍生消费。

推动管办分离与财政改革。亟须落实足协从中超公司撤资,将36%股权转化为俱乐部集体持股,同时设立职业联盟薪酬帽与转会费分摊机制。可试点“足球债券”,允许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支持青训基地建设,置换直接俱乐部补贴。引入FFP(财政公平法案)审计,对连续亏损俱乐部实施联赛积分扣减。

技术驱动成本优化。应用AI战术分析系统降低球探成本,建设智慧球场提升上座率与广告价值。中超控股研发的轨道交通专用电缆技术启示:足球产业需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训练效率,例如利用生物传感器监控球员状态,减少伤病导致的阵容成本。

重构中国足球的经济逻辑

中超联赛5亿元收入背后的深层命题,是职业足球如何从“政策依赖型”向“市场自生型”转型。三十年间,联赛价值从1994年120万美元跃升至亿元级,又在资本退潮后跌宕起伏,印证了单纯商业输血不可持续。未来破局需三重变革:治理结构上,足协需从“管理者”转向“协调者”,建立俱乐部地方政府赞助商的共生联盟;商业模式上,从转播权单极依赖转向“内容+社区+数据”多维营收;产业根基上,将8000亿理论市场空间(2015年国务院预测)转化为真实消费力,培育付费观赛文化与地域认同。

正如华南师范大学研究所强调:“政府应从行政管理者转向市场规制者,通过交叉补贴等政策激活职业联盟自我治理”。当俱乐部学会在限薪令与FFP框架下精算成本,当球迷愿为本土青训产品支付溢价,当中超转播权定价回归理性供需曲线——中国足球才能真正跨越周期,实现体育价值与经济逻辑的统一。